其实2005年国发38号文件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有关决定,制定了现在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与之前的基础养老金有所不同。
过去的基础养老金,只可以领取20%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如果中断缴费社平工资向前推。
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更为复杂。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实际上跟三部分主要相关,社平工资、缴费年限、缴费指数。
社平工资,指的是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是否缴费中断不会受到影响了。
缴费年限,是具体到每一个月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每一个月的缴费都能够增加0.0833年。
缴费指数,实际上是当年每一个月的缴费基数之和除当年的社会平均缴费基数。历年的平均值就是平均缴费指数。
有一个忽略的因素,实际上是计算公式本身。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另外,100%对应1%,300%对应2%。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缩小大家收入的差距。毕竟缴费基数原则上应该等于我们的工资收入的月均值。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公式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具体核算要比基础养老金复杂得多。
目前,我们都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每月缴费以后记入个人账户的钱数。个人账户的余额,只是社保基金的记账而已,并不是真正的银行账户。
国家公布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从2016年开始由国家统一公布,相应的利率远远超过同期银行理财利率。2016年高达8.31%,近年来一直在7%~8%以上。
退休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国家统一公布的一张表。60岁是139个月,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可是具体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是根据200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以及当时预测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推算出来的,理论上说到达预期寿命后,个人账户里的钱数恰好领完。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但是国家并没有更新,未来有可能有大的变革。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至少跟七八种因素相关,相对而言还是非常科学的。
不过,退休以后的养老金,并不是仅仅退休时的养老金就能够代表的。退休以后国家会根据物价增长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年年调整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保他们的退休待遇相对公平。毕竟每一年退休都用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早些年退休时使用的社平工资都相对低的多。
国家在养老金调整的时候,也是综合考虑到缩小大家的养老金待遇水平。经过这些年来的完善,目前主要通过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来综合调整,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养老金水平差距会越来越小,待遇也会相对更加公平。
我们也可以看出,养老待遇会年年增涨,对于大家来讲还是越长寿越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