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理解起来都没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
缴费指数实际上等于本人当年的月缴费基数之和÷当年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或者当年的社平缴费基数)。如果说我们2020年养老保险缴费只有6个月,而且是按照60%基数缴费,计算出来的缴费指数只有0.3。不过不用担心,如果15年始终是60%基数缴费,实际上相加后缴费指数是9,除以15年平均缴费指数还是0.6。
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
如果说我们按照缴费基数的两倍缴费,也就是说平均缴费档次是120%,平均缴费指数1.2,最终计算出来的基础养老金是16.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结果是缴费钱数增加了一倍,但是基础养老金,仅仅增加了1/3多一点。
如果我们将这个钱数平摊到30年,一般前后两年缴费钱数差距不大,平均缴费指数仍然是0.6。30年养老保险缴费计算出来的基础养老金,实际上是24%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所以,结论很明显,高缴费基数缴费,补偿时间缴费划算。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不是正应了那句老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们不能只看基础养老金,也要比较一下个人账户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的余额现在都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划入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我们按照60%基数缴费,记入个人账户的钱数确实只有120%基数缴费的1/2。
如果是30年缴费,相对而言,由于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赶不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反而会吃亏一些。不过相对而言,由于本金相同,产生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五险一金主要指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影响最小的一种保险,是失业保险,甚至还能够获益。失业保险的失业金待遇,并不是跟自己的缴费基数相关,相应的待遇都是由当地的就业部门统一公布,而且还会给失业人员代缴领取失业金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实际上失业保险各人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缴费,一般是缴费基数的0.3%~1%,低基数缴费肯定更划算了,个人也省钱。
生育保险完全没有影响。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待遇,是按照参保企业平均缴费基数来发放,跟本人缴费基数没有关系。生育时住院报销待遇也跟本人缴费基数无关。还有男同志缴纳了,妻子如果也有生育保险,一般也是没用的。
工伤保险待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说工伤保险的住院报销类待遇和相应的工亡补助待遇、离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待遇都跟本人缴费基数无关。但是工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按照本人的缴费基数来核定标准的,一级伤残是27个月本人工资,十级伤残是7个月,全国标准统一。
医疗保险待遇直接影响个人账户划入入金额。医保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一般是超过缴费基数的2%的,就是说个人缴费部分不会亏本。深圳市45岁以下人员划入比例能高达5%、45岁以上是5.6%。不过,国家正在建立职工医疗保险门诊共济制度,希望通过实施门诊报销的方式真正减轻病人的负担,为大家提供医疗保障,而不是让大量的资金在医保账户中睡大觉。这种制度真的是很不错,应当点赞。
养老保险可能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了。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待遇就越高。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基数越低也会影响基础养老金的缴费指数计算,影响个人账户金额的划入钱数。不过,相对而言影响养老金待遇的因素,还有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等因素,缴费基数并不是养老金高低的唯一决定因素,长时间缴费比高基数缴费更划算一些。
住房公积金也是直接关系个人收入的一项待遇了。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是5%~12%,由单位和职工共同协商,当然多数情况单位说了算。按照国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统计口径,实际上住房公积金属于转移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四大组成部分。缴费基数低单位缴纳的钱数也低,这些钱都会进入个人账户的,直接影响了个人收入甚至贷款的额度。
所以,按照最低基数缴费影响还是比较复杂的,对于有些保险待遇确实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