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革医保全家共用?医保全家共用有什么好处?
个人账户只能给自己用,缺少一点“同舟共济”的味道,而且不住院还用不起来的限制,使得个人账户的余额大大积淀,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尤其在家庭成员中间,有的人经常生病钱不够用,而有的人积了好多钱却用不起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账户上的钱想救急也救不起来!”
长期以来,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造成资金的浪费。医保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累计结存已达8426亿元。
改革后,支付范围扩大将使因资金沉淀导致的医保套现问题也得到缓解。
改革后,支付范围扩大将使因资金沉淀导致的医保套现问题也得到缓解。
基本医保可以建立“家庭账户”,家庭直系亲属之间,基本医疗个人账户上的钱都可以通用。
改革后个人账户的钱会减少吗?
个人账户的已有积累部分仍归个人所有,不受影响。改革后,不仅医保待遇不会减,同时也不增加个人缴费。
改革社保报销怎么计算?
小病慢病都能报,门诊费用拟纳入报销,报销比例50%起步
除了可使用医保支付人群的范围扩大到家属,可使用医保支付的诊疗项目范围也大大拓宽。
改革后,则转向既重住院也重门诊,大病小病都要保的特点。使基本医疗保险由“保大病、保住院”的单一保障模式向“门诊、住院保障兼顾”的全面保障模式转变。
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建立完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保障机制,从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众负担较重的门诊慢性病入手,逐步将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普通门诊统筹覆盖全体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支付比例从50%起步,随着基金承受能力增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待遇支付可适当向退休人员倾斜。针对门诊医疗服务特点,科学测算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并做好与住院支付政策的衔接。
关键词“门诊共济”出现了。
征求意见稿给出了具体方案:
根据基金承受能力,各地可探索逐步扩大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将部分治疗周期长、对健康损害大、经济负担重的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医疗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对部分需要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特殊治疗,可参照住院待遇进行管理。随着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探索由病种保障向费用保障过渡。
门诊共济保障有啥好处?
中国劳动和社会科学保障研究院研究员王宗凡表示,门诊通常是常见病、多发病,过去认为这些病负担小,个人负担得起,但现实并不是如此,比如肿瘤的放化疗、器官移植门诊抗排异、白血病治疗等,所花费用往往比住院更高,负担更重。
并且,生活中还常常遇到门诊看病医保卡不够刷、小病住院大治的尴尬局面,甚至有病人为了报销去住院,其实就为了吃药。
按当下规则,门诊起付线为1800元,职工每年门诊累计花费超过1800元以上的部分才能报销,改革后,不仅这部分费用可以报销,门诊常见的小病也能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可报销,探索扩大门诊慢特病范围,门诊可以开展更经济、方便的特殊治疗。
更多的钱划入医保统筹基金,门诊的报销待遇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