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国共有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1798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为4464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589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只有2906亿元。
如果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也提升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大约需要60721亿元。这一部分钱从哪里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8年全年总收入只有3838亿元,差额高达5.7万亿元。同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1168万亿元,支出4.4645万亿元,结余6500亿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是能够实现平衡的。
靠财政补贴吗?其实社保基金各项收入中都已经包含了社保补贴数额。比如按照202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实际上2020年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高达21628亿元。约占一般预算收入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增加5.7万亿元,几乎相当于全国一般预算收入的28%以上。中央和地方财政无法支持的。
有人说发行国债啊?最最重要的是这5.7万亿元,并不是临时性的一次性增加,而是每年都要有。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推进,需要的养老金还会更多。国家很快就会债台高筑。
另外,如果不需要缴费都能领取3000元的养老金,那么相信不会有几个傻瓜会继续缴费。这样原本每年5万多亿的社会保险收入也会迅速减少直至归零。这样每年的赤字率高达11万亿元以上。
钱要从哪里来?国家只能够不断加强企业、劳动者的各种收入的征缴,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这还仅仅是养老金待遇,那么医疗待遇以及其他待遇呢?最终,会因为对社会生产收入抽取过度,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产生崩溃的效果。
所以说,高福利是好,同样也有缺点,那就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是不可能再回到老路上的。
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相应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是全国统一的。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通过养老金计算公式可以得知,养老金高低主要与这些因素有关:
第一,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各地标准并不相同。因此,越发达的地区社平工资越高,养老金水平也会越高。
第二,平均缴费指数。平均缴费指数相当于平均缴费档次,如果我们始终按照60%基数缴费,退休待遇肯定是最低的。
第三,缴费年限。缴费年限越长,退休待遇越高。
第四,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实际上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划入个人账户的,也就是说直接跟缴费基数相关。
第五,退休年龄。退休年龄越晚,计发月数越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高。
其实,普通企业职工主要吃亏在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问题。多数普通企业都是按照最低基数给职工缴纳社保的,这样企业用工成本低,扣减职工的工资也少。虽然是违法行为,但是真正较真的职工并不多。很多普通职工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都是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领取养老金的,这样退休时计算出来的养老金只有800~1000元,水平当然低。
但是大型国有企业,一般缴费基数高。而且当年实行养老金制度的时,他们都已经参加工作了,很多退休职工工龄长达40年以上。对于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按照国家规定是可以视同缴费的,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养老保险待遇,由于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会额外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也就是说,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更晚一些,是2014年10月统一建立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间更长。
各省市的过渡性养老金并不相同。一般都是与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如果平均缴费指数是1,一般一年这样的年限可以领取1%~1.4%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过渡性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一般没有视同缴费指数,只是跟后期的实际缴费指数相挂钩;机关事业单位都是有视同缴费指数的,毕竟级别摆在那里。
需要说的是,养老保险制度是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完善起来的,对于之前养老待遇确实有一定的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过渡的人员会逐渐减少,最终完成过渡。
相对而言,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没有实现绝对的公平。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会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会越来越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