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农民也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养老金,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实现了。2009年我国建立了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我国又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我国又将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彻底统一了城乡待遇。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论城镇农村享受的的养老待遇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理财大赛第三季#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是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参保人员全额支付的待遇。2020年7月1日开始,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次上调5元,达到了93元每月。各个地方政府可以在国家最低标准之上进行额外的补贴,像山东省是118元、青岛市是168元,北京市高达820元,上海市是1100元。基础养老金待遇无论城镇、农村都是一样的,对于缴费15年以上的群体或65岁以上的群体会有额外的倾斜。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确定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还有一定的国家补贴费用,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公平的。
相对而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钱数少、人均待遇低。2019年,我国共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16032万人,人均养老金待遇每月162元。
很多人并不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成一种养老保险制度,总是认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那样的养老金才是养老金。
职工养老金的水平确实很高,2019年我国共有离退休人员12310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9228亿元,人均每月养老金待遇3330元。养老金也是有高有低,按照15年最低基数缴费退休,也能领取八九百元,足够很多农村居民生活需要了。
可是,现在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样是必须缴费才能享受养老金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钱数更多。一般来说,各地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按照最低基数缴纳职工养老保险,一年至少需要缴纳七八千元,交费15年才能领取八九百元养老金。
有人说,一些老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是不用缴费也能领养老金吗?实际上,他们的养老待遇是沿承至国家建立之初的国家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是个人无需缴费,相应退休待遇由国家保障的制度。根据1957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能够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只有国营、公私合营,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工人和职员。农民、城镇无业人员都不能享受到退休待遇。
这一制度是向苏联学习的一种养老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的国情,我们城镇农村二元结构体系决定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享受到退休制度。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国家才推动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由社会供养退休老人。对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之前已经参加工作(过去可以享受过去退休制度)的老人,相应的工龄视同缴费。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他们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
其他本身就不能享受退休制度的居民,没有视同缴费年限。他们可以通过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参保缴费,享受退休待遇。相对而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进步的。如果我们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多数居民(包括农民工)可能连参加养老保险机会的都没有,毕竟我们过去八成居民是农民。
对于过去的老人也是一种历史的切断,之后的工作时间,也是严格按照参保缴费来确定退休待遇了,这样相对而言就是尊重历史、未来公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