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1986年建立,1991年全面推开的。最初,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基础养老金待遇过于平均化,所有退休人员都可以领取20%的社会平均工资。如果缴费15年和缴费30年基础养老金一样的话,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90年代初,我们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最低只有10年,在1997年以后才逐渐延长至15年。
因此,当时国家规定,如果出现断保养老金待遇计算使用的社平工资年度要向前推。可是,大家要明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各地社平工资多数不足1000元,现在都已经五六千了。
这样的制度没有考虑到由于用人单位的情况,导致劳动力市场化,会有很多人停保的情况。因此,2005年国家开始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了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新养老金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直接跟该省市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加入了缴费年限长短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平均缴费指数平衡缴费基数的高低。因此,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不再受养老保险缴费中断的影响了,这样的计算公式更加科学,也更加适合灵活多变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可能会遇到这种问题。如果一开始是100元档次缴费,是不是这一辈子只能100元了呢?
各个地方在制定城乡居民参保制度的时候,设计的缴费档次非常灵活,国家最初规定是100元到2000元10多个档次。最初由于大家对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深,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好处不确定,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2019年,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平均缴费档次只有200多元。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钱数,会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国家为了鼓励大家参保缴费,还会给予一定的额外金钱补贴。比如河南省按200元档次缴费,政府额外补贴30元;如果按2000元档次缴费,政府额外补贴220元;如果按5000元档次缴费,政府额外补贴340元。
实际上,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和职工养老保险计算公式一样。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60岁是139个月)。
所以,通过养老金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不管哪一年缴费档次都无所谓,只看退休时个人账户的累计余额,既包括个人缴费部分,也包括国家补贴或者集体补助以及历年的结余利息。因此,缴费缴费档次转换是没有影响的,也是允许的。缴费档次越高,养老金待遇越高。
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其中有的人还有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退休时上年度该省市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平均缴费指数体现的就是本人的平均缴费档次。
在各地建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已经参加工作并缴费的人员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也是按照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
由于,过去没有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视同缴费,对于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怎么算?有些地区是按照1或者其他规定执行(河北省有特殊年限不低于1.2的情况)。对于有视同缴费指数的地区,无论后期怎么缴费都不会影响相应的养老金待遇。
对于没有视同缴费指数的地区,如果我们按高基数缴费确实能够提升前面几年的视同缴费指数。对于早些年退休,实际缴费年限较短,突然大幅提升最后一年缴费基数,确实能够提升过渡性养老金等待遇。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拥有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间的人越来越少,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就现在来说,提升最后几年的缴费基数,也就会影响最后几年的待遇而已,前面的缴费时间影响不大了。
以上三个误解,还是请大家了解。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越来越公平的,不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