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大家老有所养,实际上国家在1951年就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社会福利等有关待遇。1969年,国家终止劳动保险制度,将相应的待遇改由企业承担。直到1991年国家去全面改革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才又恢复了社会化养老的模式。
1995年、1997年、2005年国家又先后进行了三次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养老金发放体系。2014年10月,国家参照现在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为蓝本,对机关事业单位也实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对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年限国家还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过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最终都会使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说实话,职工养老由劳动保险改由企业养老实际上还是参考了农村养老制度的设计。1956年我们完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出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适用于农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基本上已经将农民养老问题作为了一项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予以解决,也就是说有公社(生产队)负责养老。各种养老方式,一直持续到了1979年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国家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重建乡镇政府后,养老制度的模式才逐渐改为家庭供养为主,低保、五保为辅。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产业薄弱,国家并没有对农业生产进行过多干涉,而是重点促进工业的发展。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入水平越来越低,1978年到1998年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由占总收入的91.5%降低到了46.7%,现在已经不足1/3。单纯依靠土地农业收入来维持生活已经不可能,必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2年,民政部推行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主要靠利息收入来提供养老金。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大家收入迅速提高,导致了农民存的养老金大幅相对贬值,比如1992年的50元和现在的50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有人说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大家收入实际上大家可以拿最熟悉的一般等价物――黄金做比较,过去人均每月工资只能买1克左右的黄金,现在人们收入能买10到15克黄金。
2009年,国务院推动了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三种方式筹集养老保险金,主要以国家补贴为主。对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已经年满60岁的老人,可以不用缴费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待遇。当时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是50元,2015年增加到每月70元,2018年增加到每月88元。2020年国家将继续提升有关标准。
各省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自行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河南省是103元,山东省是118元,江苏省是148元,浙江省155元,广东省170元,南京市450元,北京市800元,上海市1100元。各地差异比较大。基础养老金标准全部源自于财政补贴,可能很多农村老人觉得每月领取四五百元的养老金就够了,不过毕竟国家需要统筹供养1.6亿城乡居民老人,在保障有关经费的前提下,暂时只能维持100元左右的养老金待遇。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余力越低,因此多数人的养老金待遇还是很低的。很多老人表示,如果能将养老金提升到每月500元就够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自己加强缴费以外,只能期待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老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他们的基础养老金待遇。相信农村老人未来的养老金会越来越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