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①退休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是影响养老金的重要因素。社会平均工资能够体现出各地的收入水平差异,也是养老金差异化的主要因素。
过去我们社会平均工资的口径是以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主,既用来被计算退休养老金,也用来计算社会缴费基数的上下限。
2019年5月开始,国家要求社平缴费基数上下限,要以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核定。为了保证以前参保人员的待遇,国家正在制定出台过渡性实施方案,未来肯定要以全口径平均工资为准。
目前,各地的全口径社会平均工资2018年是在5000~5500元左右,上海地区超过了8000元。
②缴费年限,指的是社保缴费的时间,具体到每一个月,每一个月都会转化为0.0833年。实际上,缴费年限还包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我们不考虑视同缴费年限。
参保缴费的时间必须是在劳动力阶段期间,也就是说一般是从16岁到60岁,最长不超过44年,除非是延迟退休。
③平均缴费指数,实际上等于缴费年限内缴费指数的平均值。
缴费指数就等于缴费档次,如果按60%基数缴费,当年的缴费指数就是0.6。
不过,计算缴费指数还要按时间段,比如说当年只有半年缴费60%基数,当年的缴费指数实际上等于0.6×1/2,结果是0.3。
如果我们始终保持不变,其实结果就是恒定的60%基数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就是0.6;300%基数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就是3。
基础养老金计算:实际上套入计算公式,按照300%基数缴费,15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30%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可以看出两者并不是严格的按照缴费比例产生待遇的,而是将比例缩小了一半,由5倍缩小成了2.5倍。
如果退休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是1万元,那么基础养老金分别就是3000元和12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的余额,是按照每缴费一个月记入缴费基数的8%形成的。
如果按照3000元基数缴费,每月进入个人账户是240元;如果按照15,000元基数,进入个人账户是1200元。
每年个人账户里的钱数是根据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的。2016年以来有国家统一公布,2016年是8.31%,近年来一直维持在7%~8%之间。
实际上,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8%~10%的增长速度,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是有点缩水的。
如果说未来缴费15年退休时,300%基数个人账户有40万元,而60%基数个人账户一般只有8~10万元。如果说都是60岁退休,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139个月,这样产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分别是,2877元和575~720元。
综合起来看,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未来养老金可能只有1800~2000元,而按300%基数缴费,未来养老金能接近6000元。
可以说按照300%基数缴费是以金钱换时间,但是效果并不如按照时间每月缴纳。因此,临近退休突击缴费是不划算的,一般不如长时间稳定缴费好一些。
如果能够负担得起养老保险,建议每年都要缴纳是最划算的。
己交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