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社平工资、缴费年限跟缴费钱数没有关系。缴费钱数实际上主要跟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有关。缴费钱数影响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确定缴费指数。缴费指数,等于当年所有月缴费基数之和,除以缴费当年的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可以说,如果我们当年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当年的缴费指数计算出来就是0.6。这种情况下,参加养老保险越早就越划算了。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里的余额,首先是按照每月缴费基数的8%形成;然后每年会根据国家统一公布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计发利息。2016年以来记账利率一直在7%~8%以上,这也比我们银行理财收益高。
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是难以干涉的。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明显也是缴费越早越划算。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合2016年以前,因为当时的记账利率非常低,最低的时候只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个人账户里的钱数相对于每年10%以上的工资增长率,贬值非常厉害。
所以,早缴费是否划算的关键在于,工资增长率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是否超过理财收益率。
只要我们的工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越早参加养老保险养老金肯定是越划算的。中国未来二三十年仍然会维持中高速增长的,相信现在参保仍然很划算。
很多人只盯着自己的养老金增长,却忽略了养老金的计算。目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个别老人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主要跟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和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
个人账户养老金,跟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以及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相挂钩。
每一年,我们使用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话,都会因为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产生养老金的不同。比如说2019年12月份退休的人员,使用的是2018年的社会平均工资;2020年1月份退休的人员,使用的是201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如果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的话,人们的养老金肯定会增长。这样相对而言,晚退休一个月养老金会很划算。可是我们的退休年龄是刚性的,不能选择。到达退休年龄,必须退休。因此,为了保证公平起见,我们会对养老金进行调整。
在《社会保险法》中,第18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从1月1日开始使用新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可是,新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存在一个缺点,就是统计到公布需要一定的时间,各个省市一般在4~6月份才能公布社会平均工资。这样上半年退休的人员一般会暂时使用上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临时性养老金。等待新的社会平均工资公布以后再进行调整。
不过,全国却有一些特殊的地区,比如广东省和江苏省。他们为了操作方便,一般是从7月1日使用新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社保缴费和养老金计算的依据。这样,1~6月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就会面临着两种选择。
要么从1月份使用新的社会平均工资进行重新调整,但是会造成缴费基数和养老金计算的基数不同了。为了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一般应当是社平缴费基数和养老金计算基数是一致的。
这两个省都对1~6月份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调整。广东省是从退休当月补发养老金差额;江苏省则是从7月份按照调整后的养老金发放退休待遇。所以,这两个省的1到6月份退休人员不会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