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方式国家已经明确,是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并不是人人增加相同的比例,让养老金高的退休待遇更高。
(一)定额调整,体现的是公平原则,采取的是人能增加相同的钱数。比如说,上海市2019年定额调整60元,养老金2000元的人增加60元相当于增加了3%,养老金6000元的人群仅相当于增加了1%。
(二)挂钩调整又分为按缴费年限挂钩和按养老金水平挂钩。虽然说定额调整更为公平,但是我们还要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要不人们参加养老保险就没有积极性。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由选择缴费基数,这样对于高基数缴费的退休人员也就不公平。
按缴费年限挂钩,主要是缴费年限每增加一年,每月增加一定金额的基本养老金,一般来说是1~3元。按缴费年限发放养老金是很多退休人员希望的事情,这也是公平的另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在养老金调整中也是有一定体现的。
按养老金水平挂钩,按照养老金水平提升一定的比例或者定额养老金,一般来讲贯彻的是多缴多得的待遇。毕竟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会越高。如果不能够体现缴费基数高的优越性,那么人们都不愿意按照较高缴费基数缴费了。
(三)倾斜调整,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进行倾斜照顾,这一部分大家的意见很少。
我们在进行养老金计算的时候,很多因素决定了养老金的待遇的高低。比如说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社平工资、个人账户余额、退休年龄等等因素。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较高的主要因素是缴费基数较高和缴费年限较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一般都有三四十年,缴费基数往往也较高。而很多企业退休人员,尤其是灵活就业退休人员,一般也就缴费15~20年,而且按照最低基数缴费。所以,养老金差距大也是明显。
另外,也存在一定的制度性因素。经过事业单位拥有职业年金;2014年10月之前的缴费年限都是视同缴费会额外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因此,即使计算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也往往比企业退休人员高。
相对而言,过渡性养老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职业年金,企业也是有企业年金制度与其对应的。黄奇帆甚至表示,未来最好取消住房公积金完善相应的企业年金制度。这样既能够不增加企业负担的,也能够让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余额获取更高收益。
实际上年金制度属于补充养老保险机制,不属于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在未来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大家的退休待遇计算公式未来将是完全相同,这样产生养老金差距的主要因素就是缴费基数的高低和缴费年限的长短了。
退休以后,养老金调整的方式实际上更注重公平和缴费年限长度,对于缴费基数的关注可能少一些。
总体来看,养老金水平较低的人员,增加的比例会略高一些。养老金水平较高的人员,增加的比例会略低一些。国家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渐缩小大家的比例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