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实际上是从1957年建立起来的。1957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后来,有关退休制度又转变为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管理。建国初期的退休制度,基本上是根据工作年限,发放退休前工资水平的一定比例,一般是50%~90%。个别人员甚至可以发到100%。
实际上当时的退休实行的是单位化管理,现在不少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有退休人员的管理部门,比如说老干部服务部门。退休后,除了工资以外还会有退休生活补贴和其他补助等待遇。
2014年10月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起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养老金计算体制,推动跟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并轨。不过,2014年10月之前的缴费年限,还是要实行逐渐过渡的办法,完成了过渡期以后,大家的待遇计算公式就一致了。
养老保险的待遇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都可以视同缴费,视同缴费年限还可以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年限一般都要三四十年,再加上他们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退休时的职务级别等因素确定的,因此计算的养老金较高。一些人的退休待遇可以达到社平工资的1.5倍到两倍以上。
而且机关事业单位还有职业年金这样的补充养老体系。只要缴费年限长,养老待遇会更高。
缴费基数的高低差异,也决定了退休待遇的高低。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跟缴费指数、社平工资、缴费年限挂钩,简单点说就是按照60%基数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00%基数缴费可以领取1%,300%基数缴费可以领取2%。300%基数是缴费基数的上限,这也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社会基础保障的体现。
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是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这种情况下就是缴费基数越低,养老金越低了。比如按3000元基数缴费,每月进入个人账户240元,一年2880元;如果按15,000元基数缴费,每月进入个人账户是1200元,一年14,400元,差距高达5倍的。
所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主要看大家缴费基数的高低和缴费年限的长短,至于以前的缴费年限问题,国家也推出了改革措施,慢慢实现过渡,最终会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