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退休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对于参加工作较早,当时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老人,还会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另外,对于一些好的国企、央企,比如说铁路部门,退休职工实际上还可以领取企业年金。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简单点说,基础养老金主要跟社平工资、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挂钩。平均缴费指数说通俗点,实际上就是平均缴费档次。
按照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果我们按照60%的缴费基数缴费12个月,退休可以多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如果是100%则领取1%。
老工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一般都不低,假设按照一计算,37年工龄可以领取37%的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资。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实际上我们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是1995年前后才建立起来的。因此,一直参加工作缴纳社保的老工人,实际上个人账户养老金差别不大,现在来看一般个人账户里有5~10万元。只有个别缴费基数较高的人群,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能超过20万。
60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十几年来没有变化过。假设个人账户有10万元,60岁退休每月可以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720元。如果是5万元,只能领取360元。
过渡性养老金,跟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不一样,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计算公式。一般是针对建立个人账户之前的缴费年限或者视同缴费年限。这一时间一般是1992~1997年之前。
假设是1995年,37年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差不多有12年。
按照黑龙江省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2%。
计算结果是14.4%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计算公式是2005年国发38号文件规定的全国统一。
(一)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我们可以看到退休时的待遇主要跟社平工资、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等三个因素相关。
各地由于社会平均工资的不同,因此基础养老金也会不一样,这是消除各地待遇水平差异的重要方式。
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平均工资年年都在上涨,退休养老金计算我们使用的是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如果我们2019年退休,计算养老金就使用2018年的社会平均工资。2020年退休就使用201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养老金。现在全国各省市的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普遍在5000~8000元之间,如果每年上涨10%,一年就会增加500~800元。这样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就会产生养老金的差距。
比如说王大爷退休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30%的社会平均工资,按照5000元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养老金可以领取1500元。如果社平工资涨到了5500元,基础养老金则会变成1650元,增加了150元。
这种情况尤其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之间退休的老人最容易发生。养老金的增长也是为了消除计算养老金使用社会平均工资造成的差距。
每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一般都是每年5~6月份公布,因此当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理顺一般都在五六月之后。